当初看楼盘时,销售把一梯两户说得跟镀了层光似的——“私密性强”“纯改善社区”“跟普通刚需盘不一样”,我攥着首付卡的手都抖了,想着“一辈子就买这一次房,得买个‘有品质’的”,愣是把准备换车的钱凑进去,多掏了二十万上车。现在住了一年,才发现那不是“品质”,是“听起来高级”的泡沫。
最疼的是公摊——房产证上125平,实际铺地板时量了量,也就88平,公摊全砸在电梯间和宽得能跑猫的楼道里了。
隔壁老小区两梯四户的阳台能摆下茶桌,我家阳台晾件羽绒服都得侧着身,每次晒被子都念叨:“这公摊的钱,够买台双开门冰箱了吧?”更窝火的是电梯,本来以为“一梯两户人少”,结果早高峰比超市收银台还挤——楼上李姨送孙子上学,得提前15分钟按电梯,电梯却在18楼卡了四分钟,我急着赶地铁,在楼下绕圈,看着电梯数字慢悠悠跳,脚都跺麻了。等挤上去,李姨还得赔笑:“孩子要带红领巾,耽误了”,你说这能怪谁?怪电梯太小?还是怪当初信了“人少不挤”的鬼话?
再说那“私密性”,其实就是“陌生感”——住了半年,对门邻居长啥样都没看清,偶尔在电梯里碰见,互相点头比跟外卖员说话还拘谨。倒是楼道里的杂物,从婴儿车到臭鞋柜,堆得比菜市场摊位还满,物业贴了三次告示,对门阿姨说“我家孩子的车没地方放”,楼下大叔把快递箱堆在消防通道,说“反正没人走”。你说这叫“私密”吗?这叫“各顾各的,不管公共区”。
最愁的是卖不掉——上个月挂中介,三个月就两个年轻人来看,一听说月供要一万一,直接摇头:“我们宁愿买两梯四户的,至少实际面积大,月供压力小”。我站在客厅里看着空荡的墙面,突然想起当初销售拍着胸脯说“一梯两户保值”,现在才明白,“保值”得看接盘的人认不认——年轻人要的是“钱花在刀刃上”,不是“听起来高级”的噱头啊。
买房子到底是买“面子”还是买“日子”?一梯两户的噱头再响,也不如阳台能晒满太阳、电梯不用等十分钟、楼道里能顺畅走路来得实在。现在才懂,所谓“高端”要是不接地气,最后都得变成“高价买罪受”——早知道这样,当初还不如买个两梯四户的,至少钱花得明白,日子过得踏实。
昨天陪朋友看新盘,销售又在吹“一梯两户”,我扯了扯朋友的袖子:“先算清楚实际面积,再问问早高峰电梯要等多久”——有些亏,自己吃一次就够了,没必要让别人再踩坑。
亿策略配资-配资证券-股票配资门户网-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